【劇透心得】
一翻開,看到故事的開頭......
母親總說,腳小能遮三分醜。有這麼一雙小腳,一定能尋到好夫家。
「妳可要小心謹慎,聽丈夫的話。」
「生個兒子,站穩腳跟。」
我們也是為妳好......
為了幫重病的父親沖喜,在親戚安排下,哥哥娶了大嫂。
小姪女出生之後,大嫂彷彿變了一個人,瘋狂迷信,各種求子儀式。爹娘過世前,還記掛著我的婚事。
但是,如果我嫁了人,是不是就得像大嫂那樣,下半輩子好與壞,全繫在肚皮上?
同樣身為女子的我,能活在現代這個時代,不用被裹小腳(家裡有錢才能做,但這到底是禍是福?)、年齡到了嫁出去、煩惱生兒子等問題......
是因為同為女孩子嗎?所以特別有感......嗎?
裡面有一位婢女名叫阿蓮,是女主角潔娘的婢女,她跟婢女躺在床上聊起關於「結婚」的那個畫面,忽然讓我想到韓國電影「下女的誘惑」wwww 因為我起初誤以為《守娘》是一部百合作,所以我就以為準備要開始百合作了......一切都是誤會呢~XD
阿蓮是有裹小腳的,因為家裡曾經想要讓她嫁好一點,當時可能還有餘裕養一位小姐。但,後來,家道中落,她就被賣到大戶人家當婢女。
仔細想想,潔娘的哥哥也是個眼光放很遠、很替妹妹著想的人。當初為了替重病的父親沖喜而娶進來的妻子,因為生了女兒,而不斷求神拜佛、用盡各種民俗方法,希望能夠生下兒子。這樣的狀況,潔娘的哥哥也看在眼裡。我想,潔娘的哥哥不讓她裹小腳、教她讀書識字、也不急著將她嫁出去,甚至在聽聞總理找媒婆來談親事的時候,知道妻子跟潔娘提點了一些嫁為人婦的事情,但還是告訴潔娘要有自己的想法。從這點來看,這個哥哥真的是很疼愛她Q_Q
而且最後,哥哥也認真跟妻子談心,希望無論男孩女孩,都是我們的孩子,都希望他們可以平安長大、幸福快樂。 (噢噢我想嫁了)
我也很喜歡女主角潔娘,她是個天真爛漫而且很勇敢的女孩子,她注意到很多奇怪的地方,在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狀態,就這樣衝進去,幸好有得到郭先生的救助,否則在那個當下,她就會在路人漠視與碎嘴的狀態下,被當成人販子的「家裡人」給帶走處置了......但,即使如此,她還是勇敢地,再次想辦法扮鬼救出被綁走的阿蓮。
最後,她有陪伴一些願意出庭問訊的婦女,還有在育嬰堂照料孩子們,並教她們讀書識字。太感人了~
回想讓我噴淚的第一個段落:
潔娘:「儀式道具只有這些嗎?麥芽糖?都是些玩具和糖果,如何治得了祂們?」
仙姑(繡娘):「這樣就夠了,都是心思單純的孩子,祂們要的東西不多。」
不論生死,都無人在乎。
非得作祟,才有人知曉祂們的冤屈......變為厲鬼,人們才肯祭拜供俸。
後面太多噴淚的地方,我就沒筆記了......身為女人、傳統父權社會下的悲傷與無奈,甚至有些時候,經常是女人在難為女人。痛苦的無限輪迴與深淵。
關於守娘在第二集跟小姑的對話,其實我也很心疼小姑......為了撐起這個家,選擇拋棄尊嚴去賺皮肉錢。無論是哪一方,都是令人心疼的女子啊......QQ(然後我眼淚停不下來)
在上集第1話後面提到的文獻資料中,在《安平縣雜記》記載著:「臺南鄉婦常有溺女事,一生女孩,翁姑不喜,氣迫於心,而溺水於女。」.....(略)....也有不忍坐視的鄉紳,公捐「一文緣」金,置買田產房屋,於郡城設立育嬰堂。凡鄉婦生女不養,准投堂送入。艋舺、擺接堡(今板橋一帶)、彰化、嘉義、臺南、澎湖等地皆有這類官民共捐的育嬰堂。
這段文字讓我想起曾經聽過長輩提到過的諺語:「要娶就娶台南的女生,要嫁不能嫁台南的男生。」因為台南嫁女兒必須給男方非常豐厚的嫁妝。
然後,我想到2022年初看到的八孩鐵鍊女、牆國拐賣事件,其源頭也是因為重男輕女加上一胎化政策,結果導致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唉......不過那天我聽到同事說,還是生女兒好,老了會願意照顧你的......也只有女兒了。我身邊聽說過的案例(?)都是女兒在照顧比較多,但也有媳婦照顧公婆的例子啦!
「弄璋」生子、「弄瓦」生女。這是我國中的時候背起來的詞,也有很多故事會用到這些詞,印象很深刻。因為男生很寶貴,所以是玉璋,而女孩子賠錢貨、不值錢,所以是瓦。「所以我是不值錢的瓦片嗎?」當時的我不禁這樣思考著。
如今,我大了(輕熟女w),身邊的人陸續結婚生子,同事或長官生子,按照習俗,生女兒就送彌月蛋糕,生男就送蛋和油飯。不過,因為油飯要當天取貨和配送、吃完,不方便久放,所以有些人也不是按照習俗,而是採「方便贈送」的形式,不論男女,以餅乾的方式贈與。
上集的卷末,有一位女子在孔廟的節孝祠中哭得很淒慘,潔娘過去關切,才得知她是來求助守娘:「我聽聞守娘一向靈驗,而且法力高強,連廣澤尊王都鬥伊不過,伊疼惜女子,一定會替我報仇。」
守娘死後化成厲鬼作祟,先是跟廣澤尊王戰鬥,後來跟觀音談和,納入節孝祠中供人祭拜,許多婦女都會來參拜。
我忽然想到有點類似的「姑娘廟」的大仙姑‧丁桔梗,是漫畫《無常鬼》中丁窈窕的原型。
BTW, 裡面提到「椅仔姑」,讓我想起《筷》裡面的某一個篇章(抖!!)
陳守娘、仙姑‧繡娘
《守娘》的故事源於清末府城的守節寡婦陳氏含冤而死之案,與作品中出現的呂祖廟和隱身於戲文中的林投姐和稱為清末府城三大奇案。
杜潔娘
【閱讀筆記】
母親總說,腳小能遮三分醜。有這麼一雙小腳,一定能尋到好夫家。
「妳可要小心謹慎,聽丈夫的話。」
「生個兒子,站穩腳跟。」
我們也是為妳好......
為了幫重病的父親沖喜,在親戚安排下,哥哥娶了大嫂。
小姪女出生之後,大嫂彷彿變了一個人,瘋狂迷信,各種求子儀式。爹娘過世前,還記掛著我的婚事。
但是,如果我嫁了人,是不是就得像大嫂那樣,下半輩子好與壞,全繫在肚皮上?
不要......不要......那樣的日子,我不想要。
因為出現年輕女子的遺體,為了避免冤魂作祟,請尪姨來超渡。(這位尪姨是守娘)
※ 尪姨:又稱紅姨,靈媒的一種,通常由年長女子擔任。
彼此不相識,就為生個兒子受盡煎熬。這種人生也叫尋常嗎?
椅仔姑不是人,是一個被嬸嬸虐死的三歲小姑娘。在特別的節日可以招請祂來問事。
→看到椅仔姑,就想到《筷:怪談競演奇物語》
《守娘》的臺灣傳說習俗
文/ CCC編輯部
│ 女為陰,男為陽 │
│ 女多災,男多祥 │
無論潔娘的大嫂,或是地位低賤的石榴,都希望藉偏方產下男嬰。傳統婚俗中,從嫁妝到吉祥話,皆透露對新婦生男的期許。胎兒出生前,民間流傳著「栽花換斗」、「轉女為男符」等轉女為男的偏方;若生出女嬰,還可透過「換肚」等方式寄望下一胎。
不被期盼的女嬰,幸運如小荔枝被父母接納,卻有更多不幸者 無緣成長。《安平縣雜記》就記載:「臺南鄉婦常有溺女事,一生女孩,翁姑不喜,氣迫於心, 而溺女於水。」由於厚聘須回以華奢妝妝奩的社會風俗,造成平民負擔。除了溺女,也令大量男性無妻,而錮婢不嫁、童養媳買賣等陋習也悄悄抬頭。
也有不忍坐視的鄉紳,公捐「一文緣」金,置買田產房屋,於郡城設立育嬰堂。凡鄉婦生女不養,准投堂送入。艋舺、擺接堡(今板橋一帶)、彰化、嘉義、臺南、澎湖等地皆有這類官民共捐的育嬰堂。
→ 我有聽臺南的親戚提到過,要娶妻的話,當娶臺南人,因為臺南嫁女兒的嫁妝是全台灣最豐厚的。所以看到文獻紀載提到臺南鄉婦生女溺女的時候,不太意外......就是,經濟負擔不起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