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典故】

德國屋主將房子租給萊克特博士。屋主相當迷戀麗妲和天鵝,屋裡至少百了四尊以這個神話為主題的雕像。(《人魔》p.422)

麗妲和天鵝

希臘神話的眾神祗當中,宙斯(Zeus)總是獨佔熬首、風流倜儻,祂雖然娶了天后赫拉(Hera)為妻,但見到美麗的女子往往還是成為她們的俘虜,宙斯總是使盡一切方法一親芳澤。希臘北部斯巴達國王(Sparta)廷達瑞俄斯(Tyndareus)的王后麗達 (Leda),是一位十分美麗的女子,有一次,宙斯在天上看到麗達沐浴的姿態,立刻被她迷住。宙斯為了接近她,想出了一條計策,他請愛神阿芙羅黛蒂(Aphrodite,即維納斯)幫忙,化身為一隻老鷹,自己則變成一隻純白的天鵝。當麗達見到那楚楚可憐的天鵝被老鷹兇猛地攻擊,正向自己飛過來,便張開雙臂,讓天鵝投進自己的懷抱,又把老鷹趕走。這時天鵝變回宙斯的模樣,並向麗達表達愛意,她被宙斯的誠意打動,答應宙斯的求愛。不久,麗妲不可思議地生下兩個白鵝的蛋。一個蛋孵出孿生兄弟卡斯特(Castor)與波爾克斯(Pollux),兄弟兩人的面貌和體貼的心地非常相似。雖為雙胞胎兄弟,兩人卻有一個不同之處:Castor 只是一個普通的凡人,難逃死亡命運,而Pollux 則帶有宙斯不死之軀的血統。卡斯特(Castor)與波爾克斯(Pollux)兩人相互之間非常融洽,自小難捨難分。Castor 擅長戰略與騎術,是騎車和戰技的高手;Pollux 則以劍術、拳法著稱,他們的名字代表了那些行業;雙子代表希臘的運動家。在某次戰役中,Castor 不幸戰死,傷心的 Pollux 向宙斯請願,央求宙斯讓他變成凡人,以自己不朽的生命換回 Castor 的重生,以便可以跟兄弟在靈魂世界相遇。宙斯憐憫他們的手足情深,於是讓這兩位親密的兄弟成為天上星座常相左右的雙子星座守護神。【雙子座的典故】

另一顆蛋則生出了海倫(Helen),也就是引發著名的特洛依戰爭(The Trojan War)的絕色佳人。海倫16歲時被迫嫁給斯巴達王美內勞斯(Menelaos),成為斯巴達王后。後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到訪斯巴達,將之誘拐帶回特洛伊。斯巴達王大怒,向哥哥邁錫尼國王阿加門農(Agamemnon)求助,希臘聯軍組織一千艘的船艦出征,而引起著名的特洛伊戰爭。後世形容這場戰爭「使千艘戰艦齊發的容貌,海倫的美引發了特洛伊戰爭。」海倫為自己引起的戰爭內疚不已,當她走向特洛伊城上,俯望兩軍戰士,數萬戰士登時看傻眼,海倫美到兩軍戰士連戰都不想打(這幕情節有被電影模仿),於是雙方休兵一天。十年後,特洛伊陷落,希臘大軍從巨型木馬內部殺出,男的被屠盡,女人、小孩全變奴隸(「木馬屠城記」的典故),美內勞斯要取海倫性命,舉劍的手卻不忍下手,海倫重回了美內勞斯的身邊。而特洛伊城則永遠的消失。歷史學之父希羅多德稱她是希臘世界最美麗的女人。

歷史變化的根源在於「性愛與戰爭」,西方文學史習慣上將二十世紀初愛爾蘭詩人葉慈的《麗達與天鵝》當作象徵主義里程碑的作品。在美術史上,自達文西以降,麗達與天鵝更是自成一格的藝術風味。舉三例如下: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 1475-1564)、列頓(Frederic Leighton 1830-1896)

資料來源:雙子座 vs人獸性愛 從一個希臘故事談起(連結

 

拔尼的夢想:周遊世界看盡弗美爾的畫

荷蘭畫派畫家─ 弗美爾

弗美爾(Johannes Vermeer),又名德爾弗特(Vermeerde Delft) 1632 ~ 1675

荷蘭市民藝術的題材十分廣泛,而以小資產者家庭和市井生活為題材的風俗畫家中,最為傑出的是約翰‧維爾米爾。

弗美爾生活在17世紀后半期。這時的荷蘭社會安定而又富足,在作品中反映出滿足于自己生活小圈子的、自得其樂、舒适安寧的荷蘭市民的審美趣味。不論是廚娘、女僕、畫家、模特兒,都有一幅悠然自得、十分滿足的神態。弗美爾于1632年10月31日生于荷蘭的德爾弗特,一生幾乎沒有离開過故鄉,同外界極少接觸,所以關于他的生平所知甚少。從當地教會的洗禮登記薄上可以知道,他的父親是當地一位絹紡織品商人,并且兼營美術品。弗美爾的美術知識全靠自學。他善于靜靜地觀察身邊的人物和他們的日常生活,把平凡單調的家務事表現得富有哲理詩一般的韻味。

1653年4月,他與一個富裕州日教家庭少女卡德琳娜‧布魯奈斯結婚。同年l 2月加入當地畫家公會,并兩度當選為畫家公會的主席。他學習繪畫的經歷也無可查考,据說他的岳母為了說服女兒同畫家結婚,曾經說過他是德爾弗特最著名的大畫家列奧納多‧布拉米爾的弟子,但可能性不大,因為弗美爾的畫風同這位列奧納多完全不同。

弗美爾過著近乎隱居的生活,這使他繪畫的題材十分狹窄,幾乎只限于自己身邊。他未曾到過意大利和佛蘭德斯,甚至連阿姆斯特丹也未曾去過。据畫家公會的歷史檔案記載:他在1672年任畫家公會主席時,因為一樁偽造意大利名畫的事件曾到哈根市去鑒別該畫的真偽。這大約是他離開家鄉的唯一記錄。因此,不論在當時還是死后,他一直默默無聞,作品無人問津。

直到19世紀,他的畫才在荷蘭以外引起普遍的注意。他刻劃紡織品的精湛技巧使許多畫家嘆為觀止,一些偽造名畫的高手也無法把弗美爾成熟期的作品臨摹出來。他是一位研究光線和色彩的大師,是一位平凡而又神奇的色彩的魔術師。弗美爾的作品,往往在平凡中含有某种寓意和哲理。因此,他的畫被認為既通俗易懂,又神秘莫測。

《繪畫藝術的比喻》就是此類作品,通常也被稱為《畫室》,或者《畫家與模特兒》。但它同時又是一幅寓意畫,蘊含著對于繪畫的理解和比喻。畫中背向觀眾坐在畫架面前作畫的畫家,可能是弗美爾本人,至少這副打扮再現了中產者的模樣。畫家對面立著的女模特兒,右手拿著一支長長的喇叭,左手把一本厚厚的書抱在胸前,據說這是象徵司歷史的繆斯女神。她頭上的桂冠,象征著歷史的光榮和榮譽。模特兒面前的平台上,放著一幅素描稿和一件石膏翻制的面像,表示繪畫對現實的模仿。正面牆上挂著一幅陳舊的尼德蘭17州的地圖(包括今日的荷蘭和比利時);天花板上垂掛下來的銅質吊燈同200年前尼德蘭畫家凡‧愛克在《阿爾諾芬尼夫婦肖像》中所畫相同,它們都象徵著尼德蘭歷史傳統的偉大与榮耀。正在作畫的畫家剛剛在潔白的畫布上面出桂冠的形狀。誰曾想到,300年后的今天,這項桂冠被光榮地戴在畫家本人的頭頂上了。

資料來源:大紀元文化(連結

 

油畫《倒牛奶的女僕》 現藏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

在17世紀荷蘭的畫家中,揚·弗美爾是個謎一樣的人物,雖然名聲僅次於倫勃朗,但關於他的生平、畫風變化等細節卻都已不可考,除了一些陳舊文獻資料外,幾乎都止於推測。弗美爾的作品在他的生前雖獲得了一定成功,但在他去世後大約200年裡,人們卻似乎忘記了他的存在,直到19世紀人們才開始重新認識弗美爾。

如同弗美爾的人生,他的作品風格也存在著許多疑點:我們不但不知道他師從過誰、如何研習繪畫,甚至連他的技法、創作意圖都說不清楚。在弗美爾的所有作品中,僅有3幅標記了創作年代。

據推測,弗美爾所創作的作品數量不多,現存畫作只有30餘件。藝術家們通常把他的畫風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受意大利與17世紀前半葉流行的烏特勒支風格影響;然後進入古典階段,他一系列恬靜安詳的室內畫即創作於這個時期;進入晚年後他的畫風明顯衰退,漸漸失去對色彩的興趣和忠於自然的效果。

《黛安娜與妖魔們》、《馬爾塔與瑪莉亞家的基督》兩件作品是弗美爾的初期作品,它們的主題與之後的作品大相逕庭,明顯是受烏特勒支的卡拉瓦喬風格的影響。因此也產生各種關於弗美爾的旅行見識、在台夫特以外的地方研習繪畫的假設,但也有可能是弗美爾從自己的代理品或岳母的藏品中,間接地受到烏特勒支畫派的影響。

可確定的事實是弗美爾以畫中畫的方式,在自己的作品中放入其岳母收藏的《羅馬的慈愛》和德克·凡·巴卜仁的作品《應酬女郎》。

弗美爾晚年的風格也只有幾幅作品可供推斷,此時的特徵包括誇張的透視法、更鮮明但已缺乏微妙變化的色彩、缺乏感情的人物表現等。弗美爾在鼎盛時期所畫的《倒牛奶的女僕》中人物的手腳與其後期所畫的《彈鍵琴的女性》相比較,差別一目瞭然。在《讀信的女孩》一畫中,光線在背景地圖上逐漸擴散的描繪,與《站在鍵琴前的女郎》中單一的光線處理相比,更是有著驚人的差異。

弗美爾的多產期是1654年移居於台夫特與彼得·德·霍克來往的時候。這一時期,弗美爾開始喜歡以室內為場景創作風俗畫,對描繪光線的微妙變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弗美爾真正的成就是結合了這兩個要素,發展出新的繪畫表現方式。

荷蘭的風俗畫在當時非常流行,一般分為兩大流派。這些繪畫作品,過於重視說教,因此往往缺乏「真實性」。弗美爾的風俗畫雖然包含了說教的要素,但隱藏得非常巧妙,令人很難發現。 

弗美爾從當時流行的寓意圖像集中挑選說教的主題。「寓意」像是一種視覺上的謎題,由格言、圖、解說三部分構成,例如《站在鍵琴前的女郎》中手拿紙牌的丘比特就是典型的例子。和弗美爾同時代的人們應該都能理解他畫中的各種象徵,並對他構圖安排的巧妙大為感歎。

弗美爾對背景的寫實描繪也很用心,他畫的風俗畫大都有共同的模式:畫面左邊是從窗戶射進的光線,反射在畫面中心的人物或傢具上;大多時候前景都安排了某種傢具,將觀看者和畫中人物隔離。這種安排產生了兩種效果:一種是借由前景的傢具標出空間的範圍;二是用安排在獨立空間的人物,營造出畫中奇特的氣氛。畫中人物也表現出真實的氛圍和情感。例如《情書》中的驚訝,《編蕾絲的女子》中的專心,《拿水瓶的女子》中的安靜與沉思等。

弗美爾借由色彩與光線的微妙變化提升了畫面的氣氛。他最優秀的作品色彩都趨向保守,以淡黃色、深藍色、灰色為主。經由反覆塗抹這些淡彩,來表現不同材質,表現從窗外射入的光線微妙的變化,形成他作品的永恆魅力。

雖然弗美爾一生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卻無損於他在美術史上的地位。尤其是20世紀以來,數度舉行弗美爾的回顧展,更肯定他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根據他的一幅名畫寫成的小說《戴珍珠耳環的女人》2006年被拍成電影,在世界各地上映,再度使弗美爾受世人矚目。

資料來源:荷蘭畫家弗美爾 人生和作品充滿謎團(連結

 

歌劇「帖木兒」  →《人魔》最後,拔尼跟女友莉莉蓮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欣賞歌劇,拔尼發現了萊克特博士!(然後決定快閃)

歌剧《帖木兒》由亨德爾作於1724年,故事取材于15世纪真实事件,鞑靼人的统治者帖木兒占领了土耳其和希腊,虽然帖木兒已经和艾琳公主订婚,却要强行和已与希腊王子订婚的土耳其公主艾丝缇莉丝结婚。希腊王子很绝望,土耳其公主献毒酒帖木恩,帖木兒被艾琳救下性命,土耳其苏丹自杀身亡。苏丹的死震撼了帖木兒,他赦免了土耳其公主并让其与希腊王子成婚,自己则和一直深爱他的艾琳结婚。

資料來源:人人網(含歌劇影音分享(中文字幕))(連結

 

維基百科 - 帖木兒連結

第3頁|全文共3頁
arrow
arrow

    齊木蘭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