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從高中開始,就耳聞過卡夫卡《變形記》這個故事。有時候,我會在小說或文章中看到引用,但一直沒有動力去閱讀這本書。直到今天我拿起了這本書......而且,不知道為什麼,閱讀的時候,一直很想哭,就算現在要寫心得,也是有點想哭的感覺。

書名:變形記

原文:Die Verwandlung

作者:卡夫卡(Franz Kafka)→ 猶太人,住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用德語寫作(?)

譯者:姬健梅

出版社:麥田出版(城邦讀書花園)

城邦讀書花園.《變形記》- 卡夫卡(連結

維基百科 - 法蘭茲‧卡夫卡(連結

 

讓我卸下所有重擔吧
變形成
無人了解但最真實的我自己

 

【心得】

我隱約記得,在高中的英文課上,老師曾經提過《變形記》的故事,而且我記得好像有幅圖畫,是房間裡面有一隻巨大的蟲子。(或許是某篇英文閱讀吧?)

不過,讀了書末的〈卡夫卡小傳〉之後,我才知道,原來卡夫卡在1915年出版《變形記》的時候,曾經要求畫家不要把蟲子畫出來。

(我在想,不要將蟲子畫出來,是為了能讓讀者自行想像吧!每個讀者都可以想像出屬於自己的蟲子模樣?是不是因為這樣呢?)

(麥田出版的這本中譯本《變形記》,書後有整理卡夫卡的小傳、年表和語錄。)

為什麼經過了這麼久,我才將《變形記》借來閱讀呢?

我在看《虐殺器官》的時候,書中有一些關於卡夫卡的描述,讓我決定閱讀《變形記》。

我覺得,如果我在高中、大學時期把這本書拿出來看,或許還沒有這麼強烈的感受,也無法感受故事中的那種......疼痛?

不知道如何描述我的感受,只覺得「啊!我懂......」QAQ

(反正這不是一份讀書心得報告,我可以單純記錄我在這一天讀了這本書....XD)

 

最後,我想推薦這篇文章〈文學賞析:從卡夫卡的『變形記』看現代人生

我喜歡他所提出的想法:

「文學之所以有趣,不是因為我們有個情節 (plot) 可讀,而是我們讀者有邏輯分析並且推理的功夫 -- 如果不運用「聯想」,那麼文學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所謂「聯想」不是空想與夢想,而是根據我們所擁有的文本 (text) 去做出合理推斷,並且能夠與別人討論所有的可能性,這才是讀文學作品唯一的意義。」

他從三個角度分析《變形記》

1.「疏離」(alienation)
2.「變形」(transformation)
3.「解脫」(escape)

 

 

【相關資料】

城邦讀書花園.《變形記》- 卡夫卡(連結

維基百科 - 法蘭茲‧卡夫卡(連結

文學賞析:從卡夫卡的『變形記』看現代人生(連結

娜塔不邋遢 - 卡夫卡Kafka《變形記》(連結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卡夫卡 變形記
    全站熱搜

    齊木蘭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