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我眼睛有特殊功能,在租書店的新書櫃上,看到第七集,自己補上了「END」。

於是租回來急匆匆地一次讀完......(租太多了差點看不完TAT)←貪心啦貪心

讀到第七集的時候,覺得非常困惑,香樹在這邊受到極大的打擊,然後跑到別處的酒吧當起了調酒師.....可是主題是咖啡師啊!

然後我才發現,原來台版還沒出完啊啊啊!!!!!!!! O<<

當初我跟這篇文章(↓)的版主(在文章下方的留言板)聊天~

「漫畫《咖啡師Barista》作:花形怜/繪:室永供未 バリスタ 尖端出版」(連結

當時,我推薦她看的是《侍酒師》,不過我讀了《咖啡師》之後,

我想要推薦《王牌酒保》。有一部分是因為第七集有提到許多調酒的知識!

另一個部分是,他們有相似的部分,例如,《侍酒師》的女主角和《咖啡師》的男主角有著類似的成長經驗。

《侍酒師》女主角父母雙亡,從小在瑞士的孤兒院長大,從葡萄酒專門學校畢業,有在法國餐廳打工的經驗(好像有?),因為某些緣故,到日本的餐廳當侍酒師。故事後來,爺爺認親,有處處照顧她。

《咖啡師》男主角的母親早逝,由爺爺撫養長大。高中畢業之後到義大利修業8年,因為某些緣故,回到日本的連鎖咖啡館工作。

《王牌酒保 a Paris》的男主角跟上述兩者不同,他在法國一間小酒吧工作。

兩位都是曾經在歐洲國家工作過,擁有專業知識與技術,因此內容所討論的內容比較深入。

只是,《侍酒師》的敘述方式是單元故事,每一篇介紹一種葡萄酒,《王牌酒保》和《王牌酒保 a Paris》也是每一篇介紹一種調酒。《咖啡師》則是有參加比賽的,從各種角度述說咖啡的相關知識。各有各的風味。

《咖啡師》第七集停在男主角驚訝地發現自己是外遇的私生子,而且被公司的人利用,目的是想要奪取艾利吉歐‧索拉的經營權。他喪失了目標,不知道如何是好。騎著腳踏車跑到某個地方(我忘記了XD),遇到一位媽媽桑,被她拜託在酒吧裡當代理調酒師。所以他就姑且在這邊工作。在第七集卷末,他終於振作起來了!

接下來呢?會如何呢?

 

[推薦] 社會寫實 - 《侍酒師》 (全21集)(連結

[推薦] 調酒漫畫 - 《王牌酒保》(全 21 集)(連結

[推薦] 調酒漫畫 - 《王牌酒保 a Paris》(全6集)/台灣尚未出完(連結

這三部漫畫的作者都是「城アラキ」,只是畫家不同。

 

【名詞】

Barista 是在吧檯煮咖啡的專業職人的稱呼,咖啡店的專業職人「咖啡師」(Barista)。

首席咖啡師就是義大利最大的艾利吉歐‧索拉連鎖咖啡館中,每家分店最厲害的咖啡師的意思。擁有一流的義大利濃縮咖啡的沖泡技術與豐富的咖啡知識。接客的技巧與狀況的應變處置也都要非常優秀。最後還要通過總公司嚴格考試的菁英,才有資格被稱作首席咖啡師。

World Barista Champion Cup(WBCC)
世界咖啡師冠軍杯,是由國際特別咖啡協會所舉辦的世界咖啡師大賽。首先於超過 50 個以上的國家舉行預賽,然後再由各國派出 1 名代表參加世界大賽。只要能在一年一度於義大利舉辦的世界大賽中得到冠軍,就能獲得世界第一咖啡師的稱號。

在義大利,咖啡師是指「在咖啡吧工作的人」。以濃縮咖啡為主調製適合每位客人,口味的多變化飲品是一份需要專業技能的工作。在咖啡吧除了咖啡之外,也提供酒精飲品與輕食。所以這份工作沒有豐富的知識與熟練的技巧是做不來的。在義大利幾乎沒有所謂的領時薪咖啡師或工讀生咖啡師,要從事咖啡師必須經過考試合格,是很嚴格的職業級工作喔!

Cup of excellent(COE)
咖啡的國際品評會。一年一度在咖啡生產國舉辦,就像是咖啡界的甲子園。舉辦國莊園提交自己栽種的精選咖啡生豆樣品參賽,由來自世界各地生產國和消費國的咖啡國際評審進行杯測。滿足一定標準且優異香氣獲得公認的生豆,就能獲贈「傑出的一杯」(Cup of excellent)這個稱號,得獎豆會在網路上公開競標,以符合其價值的價位成交。致贈優秀的咖啡與其生產者榮譽,認可其價值──這就是COE的理念。

 

【義大利的習慣】

先在櫃台付帳,然後拿了帳單回到吧台點飲料站著喝,這是一般義大利的習慣。如果想在座位悠閒地慢慢享用的話,先找到位子坐下後再點單。(但費用稍微貴了些...)(第一集)

對義大利人來說,這可不是櫻花喔。顏色、形狀幾乎都一模一樣,所以他們都認為是杏仁花。在義大利,杏仁是繁榮的象徵。如果以杏仁當禮物送別人,就表示有「分享」的意味。(第一集)

在義大利,只要帶著小嬰兒走進咖啡吧,咖啡師總是會幫我在奶瓶裡裝滿相當於體溫的溫開水,無論哪家店都一樣,根本不需要開口要求。那一刻,我才完全明白為什麼義大利人每天都要去咖啡吧的理由。(第一集)

不侷限於白蘭地,只要是在咖啡中加入蒸餾酒的飲品,義大利都是統稱為「卡瑞托咖啡」。(第二集)

在義大利本土,通常加入大量牛奶的咖啡稱作「拿鐵咖啡」(亮色卡布奇諾)。相反的,較少的牛奶就叫做「卡布奇諾」(暗色卡布奇諾)。(第二集)

在義大利的咖啡吧,下午 6 點半左右稱為餐前酒的時段。若客人在這個時間點含有酒精的飲品,咖啡吧都會免費提供一份下酒菜。(第二集)

義大利人即使在炎熱的夏季,也是習慣喝熱濃縮咖啡。(第二集)

 

【咖啡】

咖啡拿鐵:
沒有泡沫,只是將溫牛奶加入咖啡裡的那種飲料,通常義大利人都是在家裡自己做,咖啡吧通常也不會有這一項。而且,將咖啡拿鐵推廣到世界各地的其實是美國西雅圖的咖啡連鎖店。有些驕傲的義大利咖啡師甚至很討厭有人點拿鐵。(第一集)

咖啡‧瑪奇朵
正確唸法是「Caffe Macchiato」,瑪奇朵有「染」的意思,就是將咖啡染上牛奶的白色。(第一集)

拿鐵‧瑪奇朵
在牛奶中「染」上一些咖啡,牛奶的量很多,與日本的咖啡‧瑪奇朵味道比較接近。(義大利的咖啡比日本味道更濃厚,因此嚇一跳的人很多。)(第一集)

比切林
比切林是杜林的名產。比切林裡加的不只是普通的巧克力而已。含有榛果醬的巧克力「Gianduia」才是這個味道的祕方。Gianduia巧克力也是杜林的名產。(第一集)

阿維托咖啡
用玻璃杯裝的咖啡,稱為「阿維托咖啡」。看起來雖然只是換了容器,給了個新名稱,但喝起來卻有完全不同的口感。(第一集)

冰咖啡雪克的好喝與否決定在搖晃的技巧。技術好的人可以調製出豐厚細緻又充滿滑順口感的泡沫。(第二集)

皇家咖啡:
將一顆淋了白蘭地的方糖放在專用的湯匙上點火,待火熄之後,再將充滿白蘭地芳香的方糖放入咖啡中享用,是一種高貴又浪漫的法式咖啡。(第四集)

 

【咖啡相關】

「克麗瑪」的多寡是判斷濃縮咖啡美味與否的重要關鍵,所謂的克麗瑪是指當在萃取濃縮咖啡時,會在咖啡上層產生奶油狀的泡泡。而克麗瑪的狀態月細緻豐厚則是最好的。非常棒的義式濃縮咖啡就會有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綿密札實的克麗瑪泡泡能夠承載砂糖的重量,即使要將砂糖直接倒入杯中,也要靜待幾秒才會沉入咖啡裡。部分砂糖甚至還會直接殘留於咖啡表面上。(第二集)

Free Pour:是指用牛奶壺直接將牛奶倒入咖啡中,再藉由操控牛奶流向製作拉花的技巧。(第四集)

待用咖啡:待用咖啡並不是飲品的名稱。是從義大利拿坡里的咖啡吧開始的習慣,手頭寬裕的人們會為了後面的客人,一次付兩人份的咖啡錢。所以就算身上沒錢,只要來到吧裡,還是有免費的咖啡可以喝。當然只限定於有人事先付錢的場合。在義大利喝咖啡被認為是國民的基本權利,所以才會產生吧台要賣便宜咖啡以及待用咖啡的文化。(第四集)

 

【料理】

帕尼諾:義大利的夾心麵包,或稱作「帕尼尼」。
這種麵包叫做「巧巴達」。在義大利就是指「拖鞋」的意思。起源是因為這種麵包形狀很像拖鞋。(第二集)

素食者也能品嘗的義式鄉村風味帕尼諾,這是將位於義大利西部的利沃諾鎮的料理「Cinque」稍加改變而成的烤餅喔!Cique在義大利有「5」的意思,麵包中夾的索卡烤餅可以在義大利用 5 里拉買到。所以就被暱稱為「5、5」料理。(第二集)

 

【紅茶的歷史】(in 第五集)

紅茶文化鼎盛的英國,原本可是咖啡之國喔。

古早以前,「茶」是從中國,「咖啡」則是從阿拉伯傳入歐洲。兩者最早都只有在少數貴族之間連通,他們那時是把茶和咖啡當作一種藥來飲用。

阿拉伯當時已出現販賣咖啡的店鋪。英國也跟著效法,在 1650 年開了第一家咖啡館。只要買一杯咖啡,就能盡情閱讀報章雜誌,聚集在咖啡館的人們來此互相交換消息,談論的事情大至政治議題、小至閒話家常。人們可以自由交流,既非家庭也非工作場所,一直以來不曾有過的「半公半私的第三種社會」,這就是「咖啡館」。

當時正值中古世紀歐洲,在封建制度的影響下,農民的身分依附於土地,而他們為了追求自由,紛紛往都市地區集中,「市民」勢力因此興起。市民在咖啡館談論的事情成為「輿論」,輿論則推動了國家前進。咖啡館可以說是英國民主建立的基石。

只不過,當時的咖啡館是女性止步。丈夫成天泡在咖啡館裡不回家,甚至有婦女們為此連署要求咖啡館關閉。進入十八世紀,咖啡館漸漸退了流行。那時轉而引起人們興趣的是「庭園下午茶」。

在下午茶聚會中,女性與孩童都可以輕鬆品嘗紅茶與輕食。不分階級與性別,全家人一起享受的品茶空間出現,讓喝紅茶的習慣遍及到了全英國。

咖啡勾起了婦女們的嫉妒心,不過紅茶因為任何人皆可品嘗,於是廣受接納。在歐洲大陸,英國紅茶文化特別興盛的緣故就是這樣。在當時的英國領土印度發現野生茶樹,以及工業革命讓陶瓷的大量生產成為可能,這些也都是原因之一。

 

 

【目次】

第2頁|全文共3頁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咖啡師Barista 漫畫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齊木蘭真 的頭像
    齊木蘭真

    趴趴熊的窩

    齊木蘭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